首页
信息发布
办事服务

刘春田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2008-04-11
字体 [ ] 打印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
                 在《郑成思版权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手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卷本150万字的<<郑成思版权文集>>,感到欣慰。这是从郑先生等身著作中精选的传世之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郑先生那亲切的、无比阳光的、灿烂微笑的彩色照片。接下来,是工整朴实、一如其人的“郑体”字手稿片断。我们知道,他生前虽深谙打字之术,但是更勤于手写,故有大量手稿存世,且我们之间多有书信往还,所以,对他的字再熟悉不过。最后,是凝结着他的思考与智慧的,力透纸背的煌煌巨著。人,文,书,三位一体,凸显郑先生鲜明的立体形象,堪称质与文、学与术的完美契合,也彰显汇编者良苦、独具的匠心。睹文思人,郑先生音容笑貌,恍如昨日。令人抚今追昔,感慨无限。
   
郑成思先生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制的历史上是有浓重一笔的人,也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三不朽”的杰出代表。同所有成功者一样,郑先生非凡的成就背后,也镌刻着他一生不凡的经历。他的生命中,与成功相伴的,是艰辛与坎坷。上世纪80年代出差国外,途中一次长谈,郑先生对我讲起了他的家世。他的父亲是一位上世纪20年代末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建国初期蒙冤,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长达近30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年近古稀之年才得以平反。恢复工作以后即热情投入工作,在为老干部落实政策的工作中,他协助胡耀邦同志解决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难题。看得出,在郑先生身上获得更多的是父亲的精神力量。他告诉我,从学字伊始,就遇家境变迁,从少年到中年,过的是平民大众的生活。不难看出,正是这种生活和境遇,既养成了他朴实、平和的生活作风,也造就了他正直、耿介,待人以诚、处事以敬的处世之道;这种境遇,还促使他早早的直面人生,懂得承担。作为家中长子,他注重修身、齐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以身作则,抱坚韧之心,当患难之运,因而铸就了他不畏艰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品性。这些品性,顺理成章的为他走上学术生涯,并抱定终身,矢志不渝,为以后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他说,他学习之刻苦,常人难以想象。靠自己的努力,他先后考取了在北京市中学名列前茅的男八中,我们每个在北京长大的人,在那个年代,深知在一所优秀的中学读书意味着什么。作为高材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政法学院。那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招生最少的年份,那一年,全国一共只招收了15万大学生。文革并未让他蹉跎,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努力学习,为未来储备知识与能力;文革结束后,他争分夺秒,殚心竭虑,以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倾其全力,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夙愿,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三不朽”的杰出代表。
    我们知道,“三不朽”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三不朽”语出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讨论何谓“死而不朽”,范宣子认为,它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显贵,香火不绝,是为不朽;叔孙豹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世禄”,并非“不朽”。他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此说为士人推崇,于今不衰。今天,“三不朽”的内涵应有其新的生命,新的内容。郑先生的人生实践,以学术为中心,著书立说,兼以教书育人,同时又长期从事立法活动,他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是全面的。他的学术观点,在我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知识产权法学界的杰出代表和一代大师,他的思想,他的著作,非抒发个人情怀,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关乎经国之大事。因而超越物质,超越时空,不因他的离去而有任何贬损。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郑成思先生身后,因其留下的精神遗产,得以不朽;郑先生抱着对中国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感,凭借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验,以及他对国际大势独到的眼光,在他所参与的立法活动,尤其是知识产权立法活动中,不遗余力地倾其所学,为中国法制的现代化奔走呼号。在中国知识产权的诸项立法中,无不浸润着他的真知灼见。这些智慧的结晶,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实践,为国家建功立业,功德无量,转化为巨大的精神与物质的财富,此之谓立功;先生一生清苦,洁身自好。他严于律己,不仅治学严谨,而且雍容大度。他宽以待人,胸怀大学问,仍勤学好问。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的严谨的学问与谦和的作风所感染;他忧国忧民,为国家的法制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凡是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赤子之心而感动,此之谓立德。郑成思以一个学者的情怀和实践,创造性的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可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郑成思版权文集》的出版发行,为我们重温郑先生的金石之言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载体。郑先生的业绩,将彪炳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制史册;郑先生思想的智慧之光,将薪火相传,指引来者开创我国知识产权法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