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hmBan.jpg
首页>> 新闻资讯
“给每个灵感都系上安全绳”——版权赋能宁夏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
2025-04-27       [ ]

摄影作品定格精彩瞬间,手工艺品诠释匠心传承,身段与唱腔回荡起百年韵味……新时代,这些创意的呈现形式,既是文化的丰富表达,也澎湃着强劲的经济力量。

这一切都离不开——版权,它是创意的铠甲,是创意向货币转化的后盾。

近年来,宁夏版权工作在悄然前行,已成为促进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版权助力下,宁夏好故事以各种文化形式走出去,创作者也在版权赋能中,摘到更加芬芳的果实。

版权维权登记服务点“搬进”枸杞产业博览会。

版权是一张行走的“文化创意身份证”

近年来,宁夏以“版权赋新能 蓄力谋发展”为目标,通过设立版权服务站、举办主题培训和各类进展会服务活动,不断强化公众版权意识,积极构建版权融合创新发展格局。

2023年11月,中卫市获批国家版权局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单位,标志着宁夏版权治理进入新纪元。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宁夏版权局给与中卫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设立市级版权服务点13家,登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美术、非遗项目等作品908件,同比增长450%。期间,中卫市精选黄河古瓷、烙画、滩羊地毯、贺兰砚、泥洼呜等20余件民间文艺作品参加2024年国际版权论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国际研讨会展览,受到国内外嘉宾的欢迎。中卫市这些措施为传承、利用、保护民间文艺提供了基础支撑。

宁夏还加强版权维权登记服务,将服务点“搬进”了枸杞产业博览会、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等展会,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与展会有关的版权保护法律咨询服务,提升受众的版权保护意识,深挖版权智力成果。

通过“组合拳”,近年来宁夏登记版权作品数量不断增长,2024年同比增长26%。

今年,宁夏版权工作更是驶上了数字化的快车道。由宁夏版权局牵头打造的黄河国际版权交易平台,5月中旬将投入运营,可为区内的作家、摄影师、音乐人、视频博主等提供覆盖登记存证、溯源取证、转让交易、价值转化、固证维权的全链条服务。

即将上线的版权综合服务平台。

版权,是创作者的“护身符”“聚宝盆”

4月19日,银川春日正浓。

在闽宁镇第一小学的课堂中,正在开展一场特别的课堂。编剧刘钰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编剧、拍摄、写作等。当她用红色记号笔在板书上重重圈出“参考文献”几个字时,孩子们高高举着手,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连剧本里引用的一首童谣都需要标明出处。刘钰向孩子们解释起抹红色标记的分量:“这是比编剧技巧更重要的内容,版权意识。”

刘钰创作过《中国式合伙人》《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漠风吟》等爆款剧集的,在编剧这个职业生涯中,版权既是她职业发展的护城河,也是推动其投身行业生态建设的核心动力。

在她的电脑中,区块链时间戳证书与未完成剧本交错排列,构成数字时代创作者的安全矩阵。“现在备案流程可以全程电子化,我更习惯边写边备案,给每个灵感都系上安全绳。”

刘钰之所以对版权备案这么上心,是因为曾经她为某项目撰写的剧本,最终却没能署名。这次经历如同警钟。“对于编剧来讲,署名权十分重要,它影响着许多后续权利以及在业内的知名度、认可度。严格的版权备案可以确保自己拿到署名权,不至于最后为他人做嫁衣。”刘钰解释道。

这种保护机制带来的不仅是维权底气。随着多部剧本影视化成功,版权收益为刘钰构筑起坚实的经济护盾,使刘钰得以挣脱创作的生存焦虑,转而深耕精品化创作。

对于刘钰来说,版权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的盾,而对于网络作家马文玉而言,版权更像刺开职业瓶颈的矛。

当小说《小女上房揭瓦》影视改编尘埃落定时,“第一反应是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了解我想表达的内容。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这部影视剧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马文玉回忆道。

根据签订的“保底+分成”式版权影视改编权协议,她首次体验到影视传播的裂变效应——剧集热播不仅带来当年稿费数倍的直接收益,更推动其作品库估值整体跃升。随着剧集影响力的持续发酵,市场对她的创作能力投下信任票,新书签约单价也随之增长。

版权转化的价值延伸在《当冬日渐暖》交易中展现新形态。这次买断式协议虽剥离了后续收益关联性,却提前兑现了创作价值的市场预判,为其持续产出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创作维度。持续到账的版权收益,使马文玉得以跳出传统网文“以量取胜”的生存模式。如今她构思新作时,会系统评估题材的影视转化潜力、观众接受度等立体维度,这种思维转变印证着她对行业的洞察:“版权转化让文字创作从'计件劳动'升级为智力投资。”

支付宝推出的《“福”字——凤凰纳福》,主体运用了伏兆娥剪纸作品元素。

对于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盟)来说,版权更像一张市场“通行证”。

不久前,艺盟总经理李剑刚刚参加完“非遗产品进星级酒店”培训交流座谈会,需要研发设计一些新的剪纸作品,不久这些作品将进入全国十几个品牌的星级酒店。宁夏的剪纸,也将在一个新场景中焕发新活力。

当然,在进入酒店之前,李剑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各类剪纸作品进行版权登记。“有了版权,才有了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资本。”李剑说,“和我们合作的企业,都怕没有版权的作品投入市场引来纠纷。”

艺盟每年都研发不少新的文创产品,企业会认真梳理在版权登记保护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千方百计为作品进行版权登记。截止目前,企业已有作品版权登记证书400余件。

品牌,就是这样被打造出来的。基于其剪纸作品版权,企业设计出黄河文化系列、宁夏地图系列等文创纪念品推向全国市场。其中,生肖系列书签、钥匙扣等产品,凭借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旺季时月销售额能突破30万元。数字也印证着版权赋能的力量。“近三年,公司版权推广应用带来的直接收入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2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400万元。2024年软件著作权产业化应用带来的收入超过100万元,工艺美术版权作品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版权转化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上升,成为公司主要的盈利增长点。”李剑介绍。

近两年,李剑团队设计的作品,通过版权授权、转让等方式,与支付宝集五福、名创优品、王府井奥莱等企业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借助这些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销售额增长20%以上。

拿到版权这把金钥匙的不止李剑,作家张学东则用它开启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门。

当自己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重新回到书架上时,张学东的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十多年前,他的《跪乳时期的羊》《送一个人上路》《沿山吹来的风》等数十篇作品,成功走出国门,被译介到俄罗斯、日本、北美地区等。近年来,俄文版《张学东中篇小说选》《家犬往事》由俄罗斯海波龙出版社出版;繁体中文版《家犬往事》《阿基米德定律》由台湾崧博文化公司推出;日文版《家犬往事》也在日本教育评论社的助力下与读者见面。此外,中篇小说《祼夜》被改编成电影《夜跑侠》,已在西安完成拍摄,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长篇力作《家犬往事》也被改编成影视剧本,正处于筹拍阶段。

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和翻译权,为张学东带来了几十万的“真金白银”。然而,相比物质上的收获,版权给予他的精神财富更为珍贵。“我们通过阅读那些被译介过来的优秀之作,可以不知不觉跨越千山万水。所以当有朝一日,自己创作的小说摇身一变,以斯拉夫语呈现在俄罗斯读者面前时,极大地提振了我的创作信心。”张学东感叹道。

版权赋能,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让宁夏的创作者们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也让世界感受到宁夏故事的魅力。

前行路上,宁夏版权产业亟需破题

近年来,我国版权产业快速发展,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7%以上。2023年,全国版权登记达到了892.2万余件,同比增长40.46%。版权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宁夏版权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登记数量占比较低、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转化运用效益不足,版权转化运用效益不够显著等等。

具体到创作者,也在版权保护和交易中面临一些实际困难。

作家季栋梁表示,“不少作家的作品因为不能出版,只能小范围内传播,更别说版权转化了。其中藏着不少佳作,希望有一个平台或者机构,能将这些沧海遗珠摆出来。”

以银川作家群体为例,近两年出版百余部题材丰富的作品,涵盖乡村振兴、城市生活、工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大量优质文本。尽管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平台已上线,银川作家也积极参与登记,但实际转化效果有限。原因之一就是作家们对商业运作比较陌生,版权转让涉及合同谈判、收益分配等复杂流程,他们因缺乏专业指导可能导致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一位文创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懂创作,但不懂怎么维权。”对于版权转化也缺乏行业标准,存在作品被低价收购的情况;有人签下合同后,发现衍生作品收益分配条款存在漏洞。这些现象暴露出从法律到市场的版权服务链条尚未形成。

面对困局,业内人士正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现场为作品进行版权登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总编室主任贺璐璐认为,宁夏应该以提升版权转化效益为根本,探索建立“区块链+版权”试点项目,以区块链技术连接版权存证、确权、授权、交易各主要节点,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助力版权权益流转,推动版权交易和版权价值变现。

银川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设立文学版权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作家登记版权并参与交易;搭建区域性版权交易平台,整合出版社、影视公司等资源,推动作品向影视、游戏等领域的多形态转化;组织针对作家的法律培训,帮助其掌握合同谈判技巧和侵权应对策略。引入专业版权经纪人制度,协助作家评估作品价值并拓展商业合作。

宁夏大学版权研究专家赵雅洁博士提出,版权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联动,既要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同时积极培育本地产业人才。

当保护机制落地、转化渠道畅通时,那些藏在抽屉里的好故事,才能变成荧幕上的光影、舞台上的身段与唱词,以及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养分。这条路虽长,但每一步都关乎宁夏创作者们的尊严与未来。

作者:倪会智 蔡莞郁 弥楠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