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2025-08-07    [ ]

“网络版权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分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7月31日,“网络版权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分论坛在第九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举办。与会嘉宾从学术研究、案例分享等角度就新技术带来的版权保护新挑战进行主题发言。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晓宏在致辞中表示,互联网等新技术使得作品形态和传播方式日趋多元化,但作品始终是传播的核心。当前,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很多新挑战,涉及使用与保护的原则、边界等问题,值得业界学界深入研究,但无论技术怎样变化,著作权法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是目的始终是不变的。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晓利谈到,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正在重塑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使用的新逻辑,网络版权不是单纯的产权问题,而是关乎文化传承、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战略问题。唯有与时俱进,筑牢网络版权保护法治屏障,才能维护好文化创作与传播秩序,让创作者敢于创新、让传播者放心投入、让群众安心享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认为,网络时代,技术创新与权利保障并非零和博弈。唯有立足法律原意、尊重技术逻辑、警惕权利滥用,方能在"真创新"与“严保护”之间构建可持续的数字著作权治理体系。媒体更应立足信息传播者、行业监督者、技术探索者的多重身份,积极做好版权宣传。比如,增强版权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网络抓紧;做好信息传播,深度解析国内外典型判决,帮助公众理解法律边界,营造保护版权、激励创新、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宋伟谈到,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创新之间有行为激励、技术融合、政策赋能等三种关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基石。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规制、行业规制、自律公约,以更好地促进创新、保护创新。

中文在线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谢广才分享了近年来中文在线内容创作、产品形态的变化。他认为,让企业核心版权插上翅膀、变成IP才能带来更好的市场价值。文化企业抓好核心IP与终端技术的跨界融合,做好版权保护与应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市场拓展。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丛立先以春风图案、伴心案等 6个案例说明,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版权保护与应用的挑战,但司法实践立足著作权法做出了行之有效的调整和规制,虽然深层次的技术原理发生了变化,但著作权法保护作品与创新的规则不变。

上海天聿格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敏从“AIGC与文旅产业开发利用法律挑战及应对”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采集与使用的合法合规性问题,他认为,未经允许擅自采集第三方作品信息,例如声音、肖像等,不仅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法律风险,而且可能涉及侵犯人格权和商业秘密。

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计军分享了他们自主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以及对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思考。他介绍,悬浮成像的价值不是酷炫的效果,而是通过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不可篡改的版权保护新范式。


交流研讨现场。


分论坛还举办了以“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保护评价与存证标准“为主题的交流研讨。


作者: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